1997年,云南腾冲来了几名不速之客,他们此行携带着一份计划书,10亿资金。从1987年到1997年,沿海城市的发展如火如荼,有着不少外资投资,但很少有人把眼光放到西南的边陲小镇。
他们是日本某企业的代表,曾是过去的世界500强。他们愿意投入10亿资金,但前提是,拆除国殇墓园跪着的4个雕像。
“国殇墓园”在腾冲城外的一座的圆形小山包,埋葬着3346位抗日英烈。他们,在腾冲城攻坚战牺牲,参与了光复腾冲的最后一战。
4个雕像换10亿?好像很划算。可在国耻家恨面前,在民族情感面前,金钱却撼动不了心中那座丰碑、那座大山。对于日企的要求,中方也提出了三个要求。然而日企听到三个要求后,却夹着“无耻”的尾巴,灰溜溜逃走了。
腾冲是我国的后门,西边靠近缅甸。19世纪,缅甸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后,这扇少为人知的后门才渐渐被人知晓。后来修建了滇缅公路,在抗战时期,这条公路成为了国际补给线的大通道,而腾冲成为了通往缅甸和印度的门户。
可惜在两个月后,292名日军不费一枪一弹,抢占了腾冲。当时腾冲内有千余名军警,却拱手将腾冲让出,县长更是望风而逃。
在这般困境之下,62岁已退休的外县县长张问德,在敌占区组织了游击队、运输队等,与日寇作战、骚扰日寇。腾冲内的钟敬秋、李子盛等人,厚颜无耻当了汉奸。日寇联队长田岛,暗下与张问德联系,企图见面谈判,让他投降。
张问德大大方方地写了《答田岛书》,公开登报,揭露了日寇的狼子野心,在华犯下的暴行,也预言敌人的结局:
在张问德等人的带领下,老乡们奋勇反击,等待大反攻的到来。1944年5月,驻缅的远征军,开始大反攻,7月29日,肃清了腾冲外部的残敌。可是在过去的两年间,日寇在腾冲内建立了大量暗堡,战壕林立,一时难以突破。
而远征军作战时间恰逢雨季,山高林密,物资补给难以运输。老乡们为了支援前线作战,自发接过了运送物资的重任,男女老少齐上阵,妇女前兜孩子,后背军料,渡怒江,攀雪山。仅仅保山一地,就出动了20多万人运送物资。
1944年9月14日,这是腾冲攻坚战的最后一日,飞机轰炸了敌人的指挥部,敌人失去了指挥官,远征军也终于撕开了一道口子,攻入城内,歼灭了3000多名日寇。然而,这最后一战,有3346位中华好儿郎,付出了鲜血。
国殇墓园里,3346块烈士碑在山头,地势最高,而地势最低处,埋葬着三个日本人,分别是日军指挥官藏重康美,以及他的两位副官太田政大尉、桑弘大尉。李根源在此埋葬处,疾笔重锋留下“倭塚”两个大字。目的有三:象征侵略者惨败,陪葬意义,以及我国的人道主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