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

国殇,楚国盛极而衰的挽歌,也是凤凰涅槃、浴火重生的神预言

频道:军事小说 日期: 来源

初读屈原的《国殇》,感觉是一篇悲壮的爱国主义诗歌:

诚既勇兮又以武,终刚强兮不可凌。

身既死兮神以灵,子魂魄兮为鬼雄!

战场上旌旗蔽天、强敌如云,楚国士兵操吴戈、披犀甲、援玉枹、击鸣鼓,冒着箭雨、奋不顾身杀入敌阵,与敌人短兵相接进行惨烈的肉搏,不仅轻伤不下火线,就是同伴战死了,依然用战车载着他们的尸体与敌人进行拼杀……

《国殇》是悲壮的,《国殇》也是悲惨的,把冷兵器时代战场短兵相接的搏杀描写得既淋漓尽致,又血腥悲怆……

透过《国殇》表面的战争描写,往深层次看,这还是一篇楚国盛极而衰的挽歌,同时也是楚国凤凰涅槃、浴火重生的神预言。

一、《国殇》的写作背景是楚怀王时代影响国运的“三大战役”

作为楚辞的集大成者,屈原的文学成就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。《国殇》在浪漫主义的基础上,又更多了许多现实主义因素,主要原因是《国殇》的写作背景其实就是发生在屈原时代的“三大战役”,而屈原很有可能亲自到去过。这“三大战役”分别是:丹阳之战、蓝田之战和垂沙之战。

丹阳之战是发生在公元前313年,这一年屈原27岁,原来担任楚怀王的左徒,因实行改革得罪权贵,被贬三闾大夫。

丹阳之战的诱因其实是战国外交史上著名的“张仪欺楚”事件:楚怀王当政后,由于战国进入纵横家时代,山东六大国开始合纵抗秦,楚国因为实力强大,成为纵约长,而秦国在张仪的主政下,以连横之术对抗各国。楚怀王十六年,秦国想攻齐,因为齐楚合纵,担心攻齐时楚国帮助齐国,就派张仪使楚,答应割商於六百里地给楚国,让楚国和齐国断交。屈原等正直大臣劝谏楚怀王,秦国不可信,合纵是大策,不可因小利而废大策。楚怀王不听屈原的劝谏,与齐国解除合纵关系,派人跟随张仪到秦国受地。

张仪回到秦国后,假装摔伤,卧病不见客,楚使无法拿到六百里土地,楚怀王怀疑秦国嫌楚国与齐国断交不彻底,派人去齐国辱骂齐国,齐国大怒,与楚绝交,与秦联合。张仪见目的达到,才假装病好,让楚国把自己的封地六里拿去。

六百里商於之地变成了六里,楚怀王大怒,倾全国之兵攻秦,屈原、陈轸等苦谏不听,楚秦双方在武关外的丹水之阳展开大战,战争结果是8万楚军被秦军斩杀,统帅屈匄等70多位将领被俘,秦国借此夺取了楚国汉中郡,当然秦国军队也死伤惨重。

丹阳惨败后,楚怀王怒火更盛,于公元前312年,再次倾全国之兵发动攻秦之战,一直打到秦国的蓝田,并在那里与秦军决战,结果楚军又一次大败,战损不详。而与此同时,韩国、魏国利用秦楚大战的机会,发兵攻打楚国,一直打到邓。楚国一见,后方不稳,匆忙退兵。总之,蓝田大战,楚国大败。

《史记.楚世家》:十七年春,与秦战丹阳,秦大败我军,斩甲士八万,虏我大将军屈匄、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馀人,遂取汉中之郡。楚怀王大怒,乃悉国兵复袭秦,战於蓝田,大败楚军。韩、魏闻楚之困,乃南袭楚,至於邓。楚闻,乃引兵归。

丹阳之战与蓝田之战,屈原可能参与,或者后勤或者打扫战场,因此对战场的残酷与血腥有切身感受,才会在《国殇》描绘得那么逼真。

十年以后,公元前301年,屈原已被流放,这年,楚太子因为打死秦国大夫,私逃回楚国,引得秦国大怒,秦、齐、韩、魏联合攻楚,楚国派出大将唐昧迎战,垂沙之战爆发。战斗结果,唐昧被杀,新城、垂丘、宛、叶以北大片土地被四国联军攻占,不仅如此,楚将庄蹻叛变并引领民众起事,一度攻下郢都,楚国被分割成几块。次年,秦国攻陷楚国八城。

垂沙之战,楚国士兵阵亡两万多人,虽然伤亡不如丹阳之战,但是因为丢土失地、民众起事、国家分裂,楚国元气大伤。

丹阳、蓝田、垂沙“三大战役”都发生在楚怀王时期,士兵损失10万以上,战将损失近百人,楚国的国运经过“三大战役”后发生严重动摇,屈原在“三大战役”前后,政治上越来越失意,他因为坚决主张合纵抗秦特别是联齐抗秦,与朝中“亲秦派”靳尚、公子子兰、南后郑袖等发生严重对立,受谗接连被贬,从左徒迁为三闾大夫再到被流放,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屈原的爱国之心。

《国殇》既是爱国主义赞歌,也是楚国盛极而衰的挽歌。

楚国本来只是男爵,后来升为子爵,周夷王的时候楚国开始僭号称王,并逐步吞并江汉小国,楚国的版图不断扩大。

春秋时,从楚武王开始,楚国逐步向中原扩张,经过楚武王、楚文王、楚成王、楚穆王的努力,到了楚庄王时,成为春秋五霸之一,并在周王畿阅兵,楚庄王还问鼎之轻重,从而有成语问鼎中原流传下来。

战国时期,中原各国相继变法,魏国因为魏文侯率先变法,从而确立了中原霸主地位,晋国霸主的衣钵传给了魏国。

魏文侯死后,由于魏武侯受公叔痤等公室的蛊惑,不信任吴起,吴起为了避祸,南逃楚国,为楚悼王所用,在楚国实行变法,楚国国力开始变强。因为变法得罪了楚国贵族,楚悼王死后,吴起被贵族射死,楚国变法夭折。

随后,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崛起,但是楚国的吴起变法虽然失败,但是楚国也因吴起变法而成为强国。

楚威王时期,就有意要吞并邻居越国,而越国本来要攻齐,受齐国挑唆后攻楚,被楚威王打得大败,越国被迫割让大量土地、城池给楚国。而楚威王又北伐齐,打下徐州,齐国对楚国采取守势。

《史记.樗里子甘茂列传》楚王问於范蜎曰:“寡人欲置相於秦,孰可?”对曰:“臣不足以识之。”楚王曰:“寡人欲相甘茂,可乎?”对曰:“不可……夫秦之有贤相,非楚国之利也。,且王前尝用召滑於越,而内行章义之难,越国乱,故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。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,越国乱而楚治也。

楚怀王即位初期,虽然魏国趁楚国国丧期间,攻打楚国,一直打到“径”这个地方,但楚怀王隐而不发,待丧事过后,派昭阳伐魏,取魏八城。又伐齐,让齐国不敢小觑楚国。又乘着越国内乱,进一步攻取越国大量土地及城池,并设置江东郡,越国虽然没有被灭国,也名存实亡了。

楚怀王十一年,在公孙衍的合纵大策下,楚、齐、韩、魏、赵、燕、义渠,七国合纵攻秦,打到函谷关外,楚怀王担任纵约长,楚国和魏国还攻下了秦国的曲沃,楚国威势一时无两,疆土和影响力达到历史巅峰。

楚怀王时期,还大量任用人才,屈原的起用就是典型,起用屈原担任左徒期间,积极效法秦国进行变法,逐步恢复了吴起时期的变法法令,使楚国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实力大增,屈原变法助推楚国成为战国第一大国。楚国的国势达到鼎峰。楚国与秦国、齐国成为当时的战国三巨头,而综合实力楚国最强。

也许应验了“盛极而衰”的古语,楚怀王让楚国达到巅峰之后,开始昏招迭出。先是听信谗言,于公元前314年罢了屈原左徒之职,贬为三闾大夫,屈原变法也随之流产。

其后就是公元前313年发生了“张仪欺楚”事件,秦国以透支国家信誉为代价,离间了秦齐同盟,楚怀王被欺骗后,失去了理智,头脑发热发动了伐秦之战,结果在丹阳、蓝田大败,楚国军事大损,国势与国力直下,楚国掉出了三巨头行列,沦为二流国家。秦、齐、韩、魏又时不时地欺负楚国,楚国无可奈何。垂沙之战,让楚国国土分裂,国势更加倾颓,江河日下。楚国成为秦、齐任意宰割的对象。

屈原目睹山河破碎、国家风雨飘摇,既不死心自己的变法强国政策被废,又不甘心军事接连失败,因此写了《国殇》,希望通过对前线将士浴血奋战的歌颂,给衰弱的楚国注上一剂强心针,让楚国、楚人振作起来。

“带长剑兮挟秦弓,首身离兮心不惩。诚既勇兮又以武,终刚强兮不可凌。”这是屈原借前线将士的英勇表现,寄托了自己对楚国“诚既勇武、刚强不可凌”的殷殷期盼和诤诤誓言。

但是,因为体制已经腐朽、朽木很难再雕,屈原的热血期盼注定难以实现,洋溢着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《国殇》,注定是楚国走向衰落而无可挽回的一曲挽歌,苟延残喘的楚国覆灭只是时间问题。

屈原后来也发现了楚国衰亡不可挽回,理想幻灭的三闾大夫在放逐的途中自沉汨罗江殉国。

屈原沉江赴死,死的是身躯,但精神却不灭,端午节发端虽早于屈原投江,但屈原的不屈不挠、宁死不屈、舍身取义的精神却借着端午节而永远传承。

《国殇》虽然是爱国主义赞歌,也是楚国没落的挽歌,但其实也是一首预言诗。屈原在诗里预言楚国必将浴火重生,就如凤凰蹈火、涅槃重生一般。

“身既死兮神以灵,子魂魄兮为鬼雄!”《国殇》结尾两句是对浴血前线的死难烈士的祝愿,祝愿他们虽然身死,但是魂魄却会化为神灵,在神界称雄。

“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”,《国殇》最后一句其实也是暗寓烈士的英魂不转世就是鬼雄,如果转世就会亡秦的新生力量。

屈原投江,是因为楚国必亡于秦,但如果楚国能够浴火重生,亡秦的必然是楚国人。

神奇的是,80年后,几个楚国人真的覆亡了曾经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,让楚国在秦国的废墟上重生,只不过国名换了个字——汉!

• None 第一个楚人是陈胜,他在大泽乡第一个喊出了“大楚兴”的口号,从而揭开了风起云涌的天下反秦浪潮。

• None 第二个楚人是项羽,作为楚国贵族及名将项燕之后,他率领8000楚人组成的江东子弟兵起步,几乎以一己之力带领楚人消灭了大秦主力军队。

• None 第三个楚人是刘邦,他作为一个天赋异禀的领导人,带领一群出身市井的楚人樊哙、周勃、曹参、萧何等人,第一个打进咸阳,覆灭了大秦帝国。

• None 第四个楚人是韩信,他以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艺术,灭了魏、赵、代、燕、齐五国的复兴势力,而这些诸侯国,曾经都欺负过楚国,特别是齐国、魏国,垂沙之战这两个诸侯国让楚国蒙羞。

这几个楚人如同蹈火的凤凰,带领楚国涅槃重生,一个以楚人为主体统治阶级的新兴帝国——大汉帝国在中华大地上崛起,楚国终于重生!而重生后的楚国也就是大汉帝国更强大、国祚更长远。

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!李清照的这两句诗,既说的是项羽,也说的是楚国为国捐躯的无数烈士,和《国殇》中歌颂的楚国烈士“死为鬼雄”异曲同工。

《国殇》就是一篇神预言,国殇中的烈士死为鬼雄,转世又是人杰,并带领楚人实现国家复兴!这个结果也许在屈原投江时,他就已经想到了!

“诚既勇兮又以武,终刚强兮不可凌。身既死兮神以灵,子魂魄兮为鬼雄!”这些激荡着爱国主义精神的诗句,既是誓言,又是预言,更是一种精神力量,她支撑着中华民族不断地浴火重生,从优秀走向更加优秀!

关键词:国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