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00万父母关注的亲子教育博主大J,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,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。著有育儿畅销书《打造儿童超级大脑》,《爱上阅读的秘密》、《跟早教专家学儿童潜能开发》系列
刷一部电视剧,让我重新理解了高考,清楚看到了育儿重点……
可千算万算,绝没有一个父母能算到,我家的头等大事,一头撞上了这个国家,甚至是这个世界最大的事——疫情。
电视剧《大考》的这波背景设置,说实话,作为一个自己从高考过来,自己养着娃的妈妈,我肯定得看啊。
刷完觉得,这得写写啊!(本文有微微量剧透)
最宽最直的那条路
这部电视剧里高三的这些娃们,是“小镇青年”,故事里的地名是架空的,但剧情却非常非常真实。
小镇一中是封闭式管理,以老师人盯人著称,从早晨5点盯到夜里11点,高考在一中不仅是指挥棒,而是空气、阳光和水……活着就是为高考。
四中是走读学校,老校长更重视学生们的平衡全面发展,但总体成绩一直不如一中。
但一中的校长一点也不坏,他为了让一个,在贫困山村、守着孤寡生病的爷爷、想要放弃学业放弃高考的孩子回到学校,亲自跋山涉水跑到村里去,动员全村的力量劝娃回来上学,最后干脆把生病的爷爷接到一中住下。
反正一中是封闭式学校,有宿舍,有食堂,还告诉娃“虽然我工资不高,但爷爷看病买药,我管了。”
就这么好的校长,还常常被老岳父看不上,说他的教育理念不够进步,你要问,这老岳父是谁,哈哈哈,就是四中的老校长呗……
看这对,老女婿和老老岳父吵架,是我刷这部剧最大乐趣之一。
看剧的时候,我忍不住自问,假如我是一个校长,我能为孩子们做到这些么?他们凭什么能呢?
因为他们知道,对于眼前的这所小镇中学,对于来自小镇和山村的孩子们来说,高考,是一条太重要的路,是最宽最直,最公平,甚至可能是唯一的一条路。
他的魔鬼盯人,是为了这条路;
他的菩萨心肠,也是为了这条路。
我自己高考没多成功,在国外十多年,轮岗全世界到处飞,直到遇上女儿小D早产。如果单单凭借我自己对高考的这点经验,我会对女儿说:高考,分数真的没有那么重要,人生还有很多路,很多选择啊。
但今年,我走进了一个云南的山村,看到了那里的孩子,又认认真真看完了这部电视剧,还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回顾疫情这三年,每一次“突破”我过去经验的事件。
我开始懂了,高考这条路,这条明明白白就放在那里,所有人都能去走,最宽最直的大路,有多了不起的价值。
现在,我知道父母应该告诉孩子,人生确实有很多很多的选择,但一定要珍惜最平常、最基础、最直最宽,向所有人都敞开的这条路。
这条路的起点是义务教育,作为父母,在这条教育之路开始的时候,就要知道,这条路上最重要的事,不是一路考试的分数,因为所有这些阶段性的分数,并不能直接折算成高考分。
有一些走在这条路上的孩子,甚至最后并不参加高考,但这条路的“公共性和基础性”决定了:
孩子们应该在这条路上,学会怎么站,怎么走,怎么跑,怎么成为集体的一份子,学会认清自己,看清未来想去的方向,锻炼出学习的基本能力,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决心,然后,再去选择,去自由,去飞翔。
不要把高考当做一次考试,为了分数去考,而要把高考当做一条大路,这个社会动用了海量资源,才为孩子们打造出的,让他们“模拟拉练”的大路,让他们在长达12年的锻炼中,强健身体,磨炼意志,融入集体,面对社会评价和竞争……
最重要的是,清清楚楚的定位自己,明确梦想。
那我为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对高考和强调高考非常重要的人们,有所反感呢?
仅仅是因为,人不喜欢被逼么?
这部剧刷到后面,我开始发现问题所在了。
剧里有一个懂事到让人心疼的小姑娘:爸妈带着妹妹在武汉打工,她一个高三的孩子,自己住、自己吃、自己学习、自己做一切。
剧里还有一个不懂事,却让人讨厌不起来的富二代,小镇当地的工厂都是他爸的产业,他爸早说了,高考爱考不考,回头送他出国。
这两个看似有云泥之别的孩子,其实都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,“不知道为什么要学,不知道以后要干什么”。
小姑娘只知道,我得成绩好;
但为什么好,为什么没意思,人生到底要冲着往哪里去,他们一点也不知道。
小姑娘后来不幸感染了新冠,备考期间在医院隔离治疗,在病床上参加摸底考试,等她回到学校,真正面对高考的时候,她的志愿表上,报满了护理专业。
富二代差点得了抑郁症,被亲爹送到工厂,想用生产线的苦,逼儿子回学校混日子,但娃却发现了“新大陆”,心灵手巧得把厂里的老师傅都惊呆了。
他最后果然心甘情愿回学校了,但从此不再混日子,他找到了想要做的事,他要在“中国制造”升级为“中国创造”的道路上,发一份光,尽一份力。
高考是我们都应该珍惜的一条大路,但路只是路,孩子们必须知道,自己到底想去哪里,否则,盲目地在路上奔走12年,天天都像鬼打墙。
名校、名师、补习班,不过是在这条路上来来回回的公交、地铁。
教育局的领导和教育专家们呢?是守护这条路不出问题的交警和维修工程队。
你不能问公交司机、交警和道路维修人员:师傅我今天到底要去哪儿,师傅只会告诉你,在这个十字路口往右一转,就是解一元二次方程。
如果父母不帮助孩子们找到目标,那至少要为他们提供自己去找的可能性,怎么做呢?
剧里这些孩子的故事可以参考,我们也写过不少(点这里复习),但我觉得,最最重要,而且每个家庭都能立马上手的就是:
每个校园剧里都有学霸,《大考》当然也不例外,本剧中的学霸不仅成绩好,能力强,爱夜跑,德智体全面发展。
还“儿子”当出了“爹”样子,把家里那个躺吃等死,特长是打游戏、打麻将和对媳妇撒娇的爹,克制得死死的。
真是“血脉压制”啊,我看着儿子把爹的游戏账号盗了,爹伤心欲绝的样子,不由得佩服起编剧来。
大人是大人,那孩子真的就只是孩子吗?每个孩子,都是我们以为的傻孩子么?
最近几年,也上映了不少都市家庭剧,啥虎妈啊,《小欢喜》啊,其中也有很多父母为娃上个学,烦恼不已的情节,但和这部《大考》一比较,我们就发现了。
《大考》里的孩子是一个个独立的人,而大量都市剧里的孩子,就只是个为了让爹妈为难必须出现在那里的剧情符号。
这部剧的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亲子问题,县教育局长家也有个“略不懂事的傲娇女儿”,一中校长天天盯学生了,自己家女儿处在职业迷茫期,甚至遇到感情危机,他都丝毫不觉。
上文提到过的父母带着妹妹在武汉,只有她一个人留在老家的女孩儿,懂事的外表下,全是“你们只爱妹妹,不爱我”的伤疤。
剧中唯一的虎妈,一个警察的媳妇,养的娃坚决要艺考学美术,要强一辈子的她这回硬是没赢过这个文文弱弱的小男生……
富二代爹妈早离了,爹在找新媳妇,妈也准备二婚。
在剧情的前半部分,我们以孩子们的视角,看到了亲子关系的不融洽,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,我们一一发现,每段亲子关系背后,都是整个家庭的关系。
孩子们看到的是“夫妻关系”、“婆媳关系”、“岳父和女婿的关系”,他们对家庭中的一切关系都有自己的疑问和意见,但大人们,往往并不解释也不想听。
这部剧里,高三的孩子和家长们,共同面对高考+疫情的双重冲击,在非常环境中,在非常压力下,他们最终得以相互敞开,相互沟通,相互理解。
最后每个亲子矛盾的解决,都是因为孩子们真正融入了整个家庭。
这是今天我想分享的第三条,也是我们常忽略的一条。
我们都想让孩子们体谅父母的苦心,但我们又不知不觉把他们关在外面,隔着厚厚的“保护罩”对他们喊:爸爸妈妈的事,小孩子不要掺和……
不管我们的孩子今年8个月,8岁还是18岁,只要我们愿意跟孩子掏心窝,聊家常,说说父母真正的感受和为难,孩子们都能听见,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,来帮助我们。
这是家啊,照顾这个家的权利和义务,都平等地属于每一个家人。
剧看完了,我想,疫情这三年,有多少孩子中考了,高考了,大学毕业找工作了,有多少父母自己一边焦头烂额的应付生活,一边心疼不已的陪娃闯关战斗……
我常听见有句鸡汤说:上帝不会把一个人承担不了的重担,放到他肩上;意思大概是鼓励我们,凡是落到眼前的困难,我们就一定有力量战胜。
我不知道上帝存不存在,但我知道,困难总会过去的,拼不过去,就熬过去,熬不过去,就后退几步,躺平休息一阵子,再找条小路绕过去呗……
这是《大考》这部剧里,出现过很多次的台词,这句话,我信!
本文作者大J, 育儿畅销书作者,500万父母关注的亲子教育博主,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,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著有育儿畅销书《打造儿童超级大脑》,《爱上阅读的秘密》、《跟早教专家学儿童潜能开发》系列 欢迎关注她的个人原创公众号“大J小D”(ID:jiayoubaobao2015)
原标题:《好久没有遇到一部剧,这么清晰地给我划出了育儿重点》